文化动态
中国56个民族简介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关键词:毕兹卡 民族文字 简介 汉藏语系 土家语 中国 藏缅语族 土家族 
描述: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
菩萨蛮·来凤夜观千人摆手舞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关键词:菩萨蛮 边城 摆手舞 
描述:今宵何事人如堵,边城忽听声声鼓。小妹与阿哥,坝前来踏歌。侧身齐摆手,旋转风云走。欢乐竟何如,千人共一呼。
古老的傩堂戏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描述:古老的傩堂戏
安顺地戏在西欧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描述:安顺地戏在西欧
“光棍节”,葡萄酒电商的狂欢?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关键词:促销活动 阿里巴巴 消费者 购物 葡萄酒 狂欢 
描述:11月11日,被大家形象地戏称为“光棍节”。不少电商从中看到了商机,4年前,阿里巴巴开始发起“双十一”网络促销活动,此后每年的“光棍节”演变成了消费者的“购物节”,也成了越演越烈的“电商大战日”。
婺源之春花如海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描述:乡之称。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代有名家。婺源民间文化绚丽多彩,"舞蹈活化石"傩舞、"京剧之祖"徽剧和别具情趣的茶道、抬阁、灯彩、板龙灯、地戏等传统文化传承至
戴面具狂舞的“神灵”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描述:期,知识与能力有限的人们借着巫术等神秘力量去亲近和挑战自然,傩面具是人神沟通的关键,戴上面具的世人就身附神力,有呼风唤雨之本领,成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 我国傩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有驱傩仪的记载,并把它纳入“礼”的范畴,每年春季、仲秋和冬季都定期举行傩祭。如《周礼》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逐疫。”一旦傩祭开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全都热情参与。一时间击鼓呼噪,举国若狂。 生活在“南岭走廊”上的侗族、苗族、汉族客家人、毛南族、彝族、布依族、壮族等都有巫师傩文化,又称“冲傩还愿”,仪式由专职和半专职人员完成。 傩文化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属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的目的。 现在我国有些偏僻山村,每年都固定举行傩文化活动,届时,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和整个小山村沉浸在幸福之中,村民们跳着自己认为可以取悦于神的傩舞,用动作把自己的心情讲述给神听,或扮演各种历史人物,对戏唱演,傩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传承至今。 我国现存的傩文化大致有村社傩、巫师傩和军傩三种,村社傩主要分布在中原和江南,其中江西和安徽最为丰富,巫师傩主要保留于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多数傩文化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会跳傩戏的人越来越少,民间文化的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如何传承和保护傩文化,已迫在眉睫。 彝族变人戏“撮泰吉” “撮泰吉”是彝语,有“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之意,简称“变人戏”。 “撮泰吉”是彝族一种古老的傩戏,因其学术价值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们专程赶到撮泰吉傩戏发源地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与当地百姓一起近距离观看撮泰吉表演。 裸戛村位于海拔2800多米的山上,有60余户彝族人。与多数中国山村一样,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野生活。山地气候适合种植土豆、养麦、玉米等农作物,付出的辛勤劳动在贫瘠的土地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人们生活仍很清贫。令人欣慰的是物质生活清贫的他们,却有撮泰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 撮泰吉表演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农历正月初五到十五是撮泰吉演出的旺季。撮泰吉全戏共分四部分,其中第四部分一般在正月十五那天才演。如果遇到天灾人祸或收成不好,就隔几年才举行一次。 撮泰吉出场人物共有六人,其中除山林老人惹戛阿布不戴面具外,其余五人均戴面具,他们是阿布摩、阿达姆、麻洪摩、嘿布和阿安。撮泰吉面具用杜鹃、漆树等高山硬杂木制作,工艺简单,用墨汁或烟锅随意涂黑,再用石灰或粉笔在上面画出道道白线。面相不分男女老少,以胡须来区别性别和年龄。阿布摩意为老爷爷,相传已有1700岁,戴白须面具;阿达姆意为老奶奶,是阿布摩的妻子,1500岁,戴无须面具;麻洪摩意为苗族老人,1200岁,戴黑须面具;嘿布意为汉族老人,1000岁,戴兔唇面具;阿安意为小娃娃,是阿布摩与阿达姆的孩子,戴无须面具。 撮泰吉演出在彝族民间有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的文化意义。 第一部分阿布摩带领阿达姆、麻洪摩、嘿布,拄着木棍从森林中艰难地走出,他们用布把头缠成头锥形,穿黑裤,并用白布条把胸、背、腰、腿缠紧,象征裸体。迈着罗圈腿踉跄行走,表示远古人类还不能直立。发出猿猴般的叫声,来到旷地上,这时撮泰老人阿布摩等放下手中木棍,面对西方(传说彝族是从西方迁入威宁的),向天地、祖先和四方神灵祈祷。 第二部分是耕作的模仿表演,也是全戏的核心部分,通过惹戛阿布与阿布摩的对话,叙述彝族先民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古时裸戛村连年灾荒,阿布摩等背着粮种,从云南境内动身,途经千辛万苦,最后来到裸戛村,教百姓开荒种地,以度灾年。舞蹈主要表现阿布摩教彝族先民在农耕生产中买牛、犁地、耙土、撒灰、播种、收割、打场的劳动场面,劳动间歇穿插着吸烟、交媾、喂奶等动作,后半段描写粮食喜获丰收,撮泰老人把大小仓库都装满了,惹戛阿布将酒洒在地上,向天地、神灵和粮食祈祷。 第三部分是舞狮人挥棍逗弄狮子,在场上翩翩起舞,祝贺粮食丰收。 最后部分是扫寨即扫火星,彝语叫“米夺秋”。正月十五演出接近尾声,惹戛阿布带领撮泰老人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每进一户人家都在火塘边念一段吉利的祝词,并向主人索要鸡蛋,走时从草房四角扯一把草,然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蛋埋入土中,并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口中叫道:“火星走了!火星走了!”隔一些日子,由撮泰老人取出埋下的蛋,视其好坏判断当年的收成和祸福。 关于撮泰吉的产生年代,因缺乏史料,现难以稽考。从戏的内容分析,可能孕育于东汉时期,以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到清代中叶才基本定型。千百年来,撮泰吉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默默地在贵州西部的深山野林中自生自长,其本身潜藏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外学者前往考察和研究。 现在随着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村里人与都市人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也缩短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撮泰吉戏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更多的年轻人进城工作和生活,那些留守撮泰吉傩戏文化的老人们已日渐衰老,相继作古,给撮泰吉的传承带来了担忧,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撮泰吉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受到了保护。 毛南族的“肥套” 覃裨撰文 卢增令摄影 “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是环江毛南族还愿、祈福等活动的总称。肥套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环江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其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承载着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它既是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2005年12月,毛南族的肥套进入了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环江毛南族民间肥套傩文化既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自己独特的传承内容,整体形成巫、道、佛三教合一,信仰多神的格局,同时又保持着英雄崇拜、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的遗风。根据清代成丰年间修成的古墓石刻傩舞图像和现存乾隆十五年间绘制的还愿神像考察,毛南族傩文化盛行于17世纪的明清时期。再据已故民间傩师谭耀乐生前认定,他们这一代已是第14-16代,若一代以25年计,则有350-400年历史。可见,毛南族傩文化最晚也兴起于明朝前期。 毛南族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主要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傩歌使用的歌腔,可分为喃神咒祭师公与神灵对话的音调、念经诵神腔、韵唱曲、歌舞曲等四种。还愿仪式中有十多场傩舞,如瑶王拣花踏桥、鲁仙架桥、穿针舞、花林仙官送银花、万岁娘娘送金花、雷王坐殿、家仙贺筵等。傩戏主要有“土地配三娘”、“家仙贺筵”、“鲁仙架桥”,但其中又多穿插风格独特的傩歌傩调以辅表演,傩乐分为吹奏乐和打击乐,吹奏乐由唢呐、竖笛、横笛表演,打击乐由祥鼓、木鼓、大锣、莽锣、铜铙、碰铃表演。傩故事,即有关傩事神灵的各种口头传说,毛南族傩事信仰中有36神祗,各神的出身、来历、功德或威赫都有各自的传说。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傩面具雕刻,傩面具是傩事神灵的具体象征,素有36神、72像之说,由民间傩师根据各神的身份、地位、功德神威加以性格化雕刻,或典型塑造,或变形夸张,突出其善、恶、美、丑等。 肥套仪式共由十几个舞蹈场面组成。 “还愿”时需要摆设各种“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舞蹈活动均由师公主持。当主唱师公念请哪种神时,其他师公就戴上该神的木面具舞蹈。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还愿之家希望通过祈神活动得到“恩赐”,使以后的子孙兴旺发达。舞蹈内容丰富,动作粗犷古朴,舞蹈语言简洁明快,
屯堡地戏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描述:屯堡地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关键词:内容丰富 多民族文化 辰河戏 艺术风格 花灯戏 土家族 汉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 傩堂戏 
描述:具,倍受人们的青睐。作为土汉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思南花灯同时又注入了乌江地域与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形成其特有的艺术风格,成为贵州东路花灯的杰出代表。
浅谈酉阳土家族春节摆手舞
作者:暂无 年份:2015
描述:摆手舞发源于酉阳酉水流域,是土家族年节的一大舞蹈活动。